精彩看点:衣带渐宽终不悔——我的创作体会

个人图书馆-浦东作家图书库 2023-06-14 13:49:08

顾亚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来宾,读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资料图片)

今天,我这个基础文化只有初中毕业的康桥镇乡土作家,能在这富丽堂皇、满室书香的浦东图书馆,与大家一起参加“全民阅读季.浦东读书会”第39期活动,深感荣幸,衷心希望通过这次交流,获得更多的启益和提高。

我是康桥镇土生土长的一名业余作家,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康桥人民哺育我成长,80岁时被批准加入了上海市作家协会。从1958起的60多年来,除了那个特殊年代没有动笔之外,其它的业余时间,几乎多半都投放在文艺创作这个篮子里。只是自己有个尺度,那就是不影响劳动工作,不影响一家人的生活需要。有时候,体力劳动干农活、做家务的时间,也是我构思作品、酝酿腹稿的时间。我没有什么其他的特别爱好,偶尔会打一会儿纸牌或是麻将,但打牌时我会心不在焉忘记出牌,打麻将时不满半小时,我就会接二连三地打呵欠、出眼泪。我不会喝酒,却是鲁迅先生抽烟嗜好的忠实继承者。文艺创作是我唯一的爱好,真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细细想来,我在文艺创作上能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主要可归纳成两条:一是锲而不舍的勤学苦练,多读多写。二是群众文艺,给了我一个可以发挥自己的广阔空间。此外还有一些运气,一生中遇到了许多大师级的文坛贵人,他们对我的成长起了脱胎换骨的作用。

一,勤学苦练

首先我说说读书,高尔基说:书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的体会是,读书是为自己的提升打造翅膀,而多读一本书,就是给自己的翅膀多添一片羽毛,读书越多,羽毛越丰满,越能托举起自己。但想要多读书,对于我这样的农民子弟,其实很不容易。青少年时期,5公里外的周浦镇工人文化宫图书馆,是我下雨天撑着雨伞经常去的地方。身边偶尔有几个零花钱,第一选择就是新华书店。我的藏书,除了购买的,还有远亲近邻借给我、送给我的,也有借而不还揩油的。文革初期扫四旧,家里的藏书被全部搜走,足有几箩筐,全部付之一炬。留下一堆灰烬和一生难忘、刻骨铭心的记忆。读书给我带来的好处是提供了我丰富的文学语言和知识积累,使我能够在写作中纵横有序、游刃有余,也为写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培植了更多的文化底质。

二,群众文艺

除了勤学苦练,建国以来,在党的提倡和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的群众业余文艺活动,为我学习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57年冬天,我参加周浦咸塘港开河,对工地上挑土中出现的技术革新种种发明十分好感,回头就编了一部短剧《红花遍地开》,交给村里的业余沪剧团排演,没想到竟然一炮打响,被选拔到县城中山堂参加南汇县第一届群众文艺汇演,还获得了优秀奖。之后,县文化局于贵德局长,与后来成为我第一位创作指导老师的秦斌先生一起,亲自赤足提鞋,踩着泥泞的乡村土路到我家访问,把我选进了南汇县第一期“群众文艺业余创作培训班”,专门学习编剧。以后,这培训班每年一次,一直延续到文革开始。从此,我就渐渐步入边学边写的正轨。从那时起,我几乎每年都有参加汇演的创作节目,有“边舞边唱的歌词”、“沪语相声”、“表演唱”、“独幕沪剧”、直至“中型和大型沪剧剧目”,年年都有节目获得县、市颁发的优秀奖项。2015年,我新编的大型原创现代沪剧《白玉天鹅》浓缩版,被选调到安徽合肥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小戏剧大赛,获得了“银奖”。这是我的创作剧目第一次获得国家级的奖励和荣誉,是在群众文艺这面中国特色的旗帜下取得的成功,是在当时的康桥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徐惠杰老师的策划和组织下,聘请上海著名沪剧作曲家奚耿虎,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女导演黄兴仁,以及几位在群众文艺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演员共同努力下创造的成果。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好,才能激发作曲家、导演、演员们的表演热情和才能,使一个个剧中人物,从模模糊糊的平面形象,成为鲜活立体的艺术形象。只有这样的艺术形象,才能经久不衰地活在观众们的心头。所以剧作家创作的剧本好不好,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杏林两亲家》是如何写成的

接下来我想说一说,我是怎么会在三年疫情封控期内写这部大型沪剧《杏林两亲家》的。三年前,武汉突然发生新冠疫情,一时间,网上誉论触目惊心,防疫专家钟南山院士、陈薇院士,中医专家张伯礼院士以及浙江大学李兰娟教授等分别冒着生命危险,亲临武汉安怃百姓,研究对策、指挥抗疫。他们的英雄行为,首先让我萌发了要写一台大戏,把这些英勇的壮举搬上舞台。之后,上海派出了全国援鄂第一支医疗队,一个月后,胜利班师回朝。这时候,网上热烈赞扬中医药在抢救感染病人中显示出来的神奇作用,便初步确定写一部以中医药为题材的戏剧作品。那时候,上海各大医院还都处在正常的医疗秩序中,我便特地借看病的机会,去了一次上海曙光中医医院东院,参看他们各种各样的墙上资料。回来后,又详细翻阅了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以及《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古典史藉。之后又通过报刊网络收集了大量抗疫中的英模事迹,便确定了主题思想,设计了人物关系,搭好了剧情框架,列出了贯穿全剧的故事情节,用三个月时间写下了十多万字的第一稿。并确定书名为《抗疫天使》。然而,随着抗疫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发现自己这第一稿存在不少问题,经过再次酝酿和思考,决定推翻第一稿,从头再写。谁知这第二稿竟没像第一稿那么顺利了,写写停停,直到2021年6月才完稿。谁知寄给出版社后,才知道有关抗疫题材的文学作品,目前还不能出版。于是我根据出版社的建议,又作了大幅度的修改,避开了抗疫正面场景和相应的戏剧情节,这一改又整整花了半年时间。书名也改成了《杏林春暖》。

在此期间,我的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大大影响我修改作品的勇气和信心,却又不甘心就此放弃。但自我挣扎的结果,不得不首先选择健康,便暂时搁笔!这一搁,搁了二三个月。等到身体复原,精神也有所恢复,原先那种不甘心失败的念头又有所抬头,于是下决心再来一次大修改,从头到尾全部删除关联到疫情现场的所有情节,将剧情置于疫情背景下两个中医家庭不同的医德医风之间的矛盾来展开,书名也随之改成《百姓医经》。这样的改动,从编剧技巧尤其是紧密的人物关系来说,倒是更符合传统的创作方法,由此而发生的戏剧冲突,也会更加的扣人心弦,但“百姓医经”只是剧中三大矛盾交织主线条中的一条,难以囊括全剧风貌。就这样写了改,改了写,直到去年六月,才再次完成全剧的修改。谁知道当再次提交出版社三审过程中,编辑们仍然不够满意,一是说剧本内容触碰红线的地方还有不少。二是有些念白唱词,要进一步向生活化靠拢。于是,我只能再次修改,把书名改为《杏林两亲家》,并对唱词念白作了全面检查和删改。这一稿,总算获得全面通过。但之后等了三个月,还是不见出版社的肯定式回复。无奈之下,浦东作协副秘书长唐根华老师,索性帮我找了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北京著名出版社联系,并把稿件发给了他们。没想到不满一周,北京回复说,剧本写得很好,不仅情节生动,人物感情相当丰富,文学色彩也很美丽,完全可称主旋律、正能量作品。每一个剧中人,都有动人的表现,足可以催人泪下。并表示过了春节,会马上报中宣部国家出版总局,申发书号。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全国解封的消息,这也为这本书的出版,提供更为宽松的出版条件。不到十天,《杏林两亲家》核准书号下达了。又过了一个多月,《杏林两亲家》总于带着书香,来到了我的面前,魂牵梦绕1000天啊,我像一位旅行者一下之走出了沙漠,内心的愉悦简直无法形容。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在交付印刷时,北京出版社还在原定印数的基础上,用公费增印了数千本,专供北京地区新华书店销售。

这本书,主要刻划了中医三代世家继承人,青年医生沈宗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坚定信念,忠实地继承了17年前为抗击非典英勇献身的父亲遗愿,以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一古代中医郎中的优良传统,以及“好人自有福报”的普世信条。相信读者看了,一定会引起深深的共鸣。这个剧本前面安排了较为详细的“剧情预览”,方便读者像读小说一样阅读。

四、我为什么始终如一坚持剧本创作

说句心里话,沪剧是浦东人民尤其是中老年男女朋友喜闻乐见的剧种,也是浦东地区最接地气、最亲民的剧种,是爸爸妈妈唱爷爷奶奶听的剧种。康桥镇横沔社区(原横沔乡),曾经被文化部授予“沪剧之乡”铜牌。尽管近年来,尤其是抗疫三年多来,由于种种原因,沪剧离老百姓已经有些遥远,尤其不见再有新编的现代沪剧剧目与观众见面,但我依然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就拿我们康桥来说,仍然有不少优秀的业余演员和配曲乐队人材,孜孜不倦地去临近乡镇,甚至更远的地方切磋交流。总有一日,在目前专业剧团无暇顾及的情况下,这些人材还会集结起来,活跃在康桥的大地上。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沪剧一定会再次兴旺起来。一定会像当年公演《白玉天鹅》时的演出盛况那样,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从我们作家队伍的情况来看,剧作家已廖若晨星,我有责任乘现在还能动笔,多写几台现代剧目,以备后用。三年疫情已经过去,但它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心理创伤,需要文艺活动来疗养。再说中国的群众文艺活动早已跻身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提倡“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仍然适用例如“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等等的举措。群众文艺历来都承载着宣传群众、教化群众的光荣任务,但这不是挣钱的行档,还需要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才能使群众文艺这杆大旗永远不会倒下。当然,群众文艺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每个地区都有最适合当地群众口味的表现形式,而沪剧的吸引力无疑是最强的,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种地方特色,再次为她的兴旺创造有利条件。而我,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还会继续编写更精彩的沪剧文学本,以期盼在未来的某一天,被群众文艺爱好者们搬上舞台。再则,虽然我的作品称不上上乘,但也能为有志于学习编剧的年轻一代,留下一些参考的样本。

我的讲话完了。若有谬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23年6月18日)

标签: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商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